楊雅棠系友(B92)

臺大公共衛生學系學士、臺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考取公職,先後於衛生福利部健保局北區業務組及疾病管制署公關室任職。在疾管署任職期間同時修讀臺大新聞所碩士學位,之後決定放棄公職進入新聞界。(採訪:黃皓、黃韋齊、許志良;2020/5

 

一、從學校到職場

楊雅棠學姊在高三那年適逢台灣發生SARS疫情,決定申請臺大公共衛生學系。大學時期選流病組,研究所進入衛生政策及管理研究所就讀。碩士畢業後因家鄉南投遭遇風災,回鄉擔任國小代課老師,同時準備衛生行政高考。考上公職後,先於健保局北區業務組擔任科員,之後轉入疾管署公關室任職。在疾管署任職期間同時也進修台大新聞所碩士學位。之後決定放棄公職,轉往醫藥衛生記者的道路,目前為聯合報醫藥組記者。

 

10599570_10203883702467784_5431231744441663957_n.jpg

 

二、大學階段的學習與探索

雅棠學姊在大二時接觸流行病學,對流行病學產生濃厚興趣,因此大三分組時選了流病組,當時覺得健保議題很夯,也輔修經濟系。大三時上了衛生教育課程,受到丁志音老師的啟發,開始對健康傳播領域產生興趣,並在升大四的暑假進入董氏基金會實習。在實習期間,深感衛生傳播和健康政策對於民眾健康的影響甚鉅,因此決定報考健康政策領域的研究所。

大學時期,雅棠學姊參與很多課外活動,包括系女排、系學會、投友會、臺大水服等等,並曾擔任系女排的隊長,磨練出領導能力。但學姊認為,社團參與經歷中最珍貴的是人際關係,無論是系上或是跨系的人際互動,都讓她更有與人交際的能力,並能從朋友身上學習,而且在進入職場之後,遇到不熟悉的領域或不懂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相關領域的朋友諮詢。

在大學期間的心理壓力,時常是來自於周遭同學的遭遇,例如看到有同學被當、被二一,也會擔心自己是下一個。此外也曾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因而選修許多不同性質的課,試圖探索不同領域並增加知識廣度,不過也因此並沒有專精於特定領域。雅棠學姊提到,鄭雅文老師鼓勵學生要先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議題,一旦瞭解自己的興趣,終究會在過程中找到未來出路。

三、從公務員轉換為醫藥記者

雅棠學姊指出,相較其他工作,公務員不一定比較輕鬆,尤其疾管署工作人員在疫情發生時會非常忙碌,很多事都需即時處理,有時半夜也要發新聞稿,有一次跨年隔天一早就要進辦公室。學姊在疾管署公關室任職期間,因想深入了解傳播領域而至台大新聞所進修,在此期間興起了轉換跑道的念頭。

在考慮是否放棄公職時,內心其實非常糾結,除了公職工作穩定且薪資福利不錯的考量之外,還要承受來自親友質疑的心理壓力。不過因為公職工作較缺少變化,而新聞工作內容豐富多元,學姊毅然決然放棄公職踏入新聞業。

身為醫藥記者,大學期間因修習過相關課程而具備醫藥衛生相關知識,就顯得格外重要。有次採訪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副院長,採訪完被副院長稱讚很有概念,對於所學能夠應用在工作上,學姊覺得內心相當感動。

相較於公務員,記者的工作有較多的水平交流,能和不同媒體但同線路的記者互動,工作內容的變化性也更多元有趣。身為平面記者,醫藥報導的主題都要自己去挖掘,醫藥相關網站或是政府機關發布的訊息內容都有可能寫成新聞報導。每當事件發生時,需要發即時新聞並準備隔天的平面報版,工作地點及時間都是變動的,也比較自由。

在進行採訪之前,必須事前準備並多方詢問並作求證,才能在記者會問到有用的資訊。記者提出的問題有時看似不經大腦,但背後都是有其意義的,為的是能透過不同的問法,把受訪者不願提及的部份挖掘出來。

雅棠學姊認為,記者的成就感來自於直接面對受訪者並提出自己的問題,並且藉由自己的提問,維護民眾知的權利。有時會因工作立場的轉換而有點為難,像是以前在疾管署是官方立場,如今成了訪問者與監督者,對以前長官提問及撰寫報導,難免有些尷尬或為難。但也因為知道雙方立場,採訪時更能體諒彼此的難處,心平氣和地與他們對談。

在新聞業也會看到一些問題,例如民眾接收到的資訊往往與記者所看到的資訊不一樣,因為民眾接收到的資訊是框架後的資訊,是經過編輯的,而記者看到的卻是第一線的資訊。此外,新聞公司有其立場,而記者必然會有來自高層的壓力,但最重要的是遵守媒體的職業道德。

四、給學弟妹的建議

雅棠學姊建議,學弟妹們若對未來感到迷惘,可先工作一段時間後再選擇進修,這樣會比較知道自己在工作上面臨什麼問題,學習會更有動力。若能瞭解學習的內容與未來的工作如何連結,應更能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