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榮系友(B96)

      曾就讀臺大公衛系、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大學時期是選擇衛政醫管組,活躍於系上的活動,曾經擔任過系學會體育部部長、公衛系系壘隊長,宿營、公衛營、服務隊都有參加,目前任職於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採訪:吳奕璋、詹翔凱、郭佳蓉、林恒緖2020/05

 

工作內容與公衛所學的相聯性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與現在當紅的疫情較無相關,主要的工作內容多與心理健康相關,自殺防治、精神病人管理、吸毒酒癮藥癮個案管理、政策規劃以及目前正積極推動的社會安全網計畫都是平常的工作內容,跟在公衛系衛政醫管組的訓練都有直接相關,在職場上可以靈活運用所學。

 

大學時期的經歷、趣事

      大一準備宿營迎接新一屆大一、大二辦公衛營面對活力四射的高中生、大三籌辦服務隊試著去探索社會不一樣的面貌,以及每年都有的公衛盃,還有幾乎天天都生活在公衛大樓,不論是討論報告、吃飯、讀書、規劃活動等,所以大家感情很好,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三接任系壘隊長同時也是體育部長,公衛盃遠道花蓮去比賽並且拿下了冠軍,雖然身兼數職很累,但是因為大一、大二、大四公衛盃都在台北,所以那年到花蓮印象非常深刻。

 

國內研究所 v.s. 國外研究所、直接就業

      當時的背景,除了少數的人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大學畢業後要做什麼,所以大約二分之一的人選擇繼續在臺大就讀研究所,少數的人選擇出國,當初的心態有點類似高中升大學,繼續選擇在台大就讀,不過因為在畢業時覺得讀書有點疲憊了,所以在推甄上研究所後,決定先去當兵。學長認為先去當兵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在當兵時好好沉澱自我,思考念研究所是否有用且必要,而不是從國小一路念到研究所,卻不知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求學時期一定要做的事

      平時一直生活在臺大或臺大公衛,就慢慢演變成舒適圈,生活過得很平穩舒適,但有時候也要跳脫到不同的環境,像是去國外看看,不一定要到國外很有名、名次很前面的大學,看看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學習方法,都可以對自我做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如果有機會,請不要猶豫,雖然舒適圈相對安穩、熟悉,但探究未知領域、在能力所及的狀態下去冒險,讓自己去國外念書、生活或交換是件蠻重要的事。學長碩二下時在PTT版上看到芬蘭的交換學生計畫,只在一個轉念之間就決定去試試看,後來也順利交換,半年之後,視野開闊了不少,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甚至蠻後悔沒有申請交換一年。

      跳脫舒適圈是學長非常推薦我們去嘗試的,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可能經歷一些磨難,但是做了之後會有意想不到收穫,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不要被安逸的心理給束縛住,如果有這個機會,不要輕易放掉,就試著去國外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工作實務 v.s. 大學與研究所的課程

      當時在讀研究所的時候沒有想太多,所以沒有很熱忱地去投入到每一堂課程,不過讀研究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做報告或是寫論文都是自己獨力完成,不論是讀paper、思考研究方法、分析手中的資料,以及如何將自己的報告清楚地表達給教授聽,這樣的過程都只有自己去面對。這很類似我在工作時的情況,因為同事或老闆不會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狀況,所以一定要有能力可以自己去解決自己份內的問題。因此,加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在讀研究所時學到的很重要的一環,也對於我現在的工作有所助益。

 

學生時期跟出社會後的差別

      當學生的時候,同學彼此間比較沒有利害關係,但是出社會後很難再要求同事或老闆很熱心地教自己很多事情,因為他們的工作也很忙,如果有一個很熱心的同事教你做事情,或許他只是想要把他手頭上的一些事情交給你來做,較難遇到一個純粹的朋友。但這不代表與同事間的關係就不重要,但彼此間的情誼就不如學生時間那麼緊密。

      有些大學時的朋友到出社會後還是會一直有幫助,甚至有些沒有甚麼交情的同學,因為後來都在衛福部工作,剛好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或是經歷到同樣的人生階段,就突然變得熟絡。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畢竟緣分可遇不可求,有時不經意間累積的人脈,都會是未來很大的助力,不勢利的去交朋友、真心待人、珍惜每段朋友間的感情,都是我們學生時代能夠累積的豐厚資產。

 

人脈之於工作

      衛福部的總人數大概就七到八百人左右,規模並不是到很大,可能光臺大畢業的就不少,公衛系畢業的很多學長姊都在如疾管署、健保署等衛生單位工作,出社會才發現有不少人在公家機關工作。

      在工作上,人脈比較廣一點的人一定會比較吃香,在公職裡面也有這樣的事情。以找工作來說,公司與其在求職網上大海撈針,不如透過員工去內部推薦,只要不要做人太失敗,基本上你推薦的人,就是比較有口碑的,再加上推薦人選可能有獎勵機制,而公務機關在應徵或換單位的時候,有時也會聽取內部員工的一些推薦,所以人脈是蠻重要的。但是沒有必要在大學為了以後工作去建立一些很虛假的關係,這樣太有目的性了,只要多與大家保持良好關係即可。

 

如果時間能夠重來會想要改變甚麼

      自己覺得很可惜的是,大學時我的生活就是一直辦活動、打球,念書往往都是排在最後一順位,加上一直都待在公衛,比較少去離公衛有點遠的校總區。公衛學的很廣但不精,然而學來學去大部分還是跟三類脫不了關係,能接觸到其他領域的人或課的機會很少,除非自己很主動和積極。我在大三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很喜歡看中央氣象局的網站,才發現對於大氣系的課程蠻有興趣,才在大四下的時候去修他們系上的課,也覺得超有趣的,但那個時候才發現已經太晚了。

      如果能夠重來,我會修正一下時間的分配,不要一直都在打球,也會讓自己主動一點去總區,多認識外系的人和課程,畢竟公衛的人不多,一直待在公衛感覺有點可惜。

 

對於公衛師法的觀點

      會聽到兩種不一樣的聲音。比較年輕的人會覺得公衛師法通過是一件很好的事,覺得對於未來的工作更有保障;但是像跟我年齡差不多在30歲上下的人,有人會覺得不知道這個法過了有甚麼幫助,也不知道公衛師能夠作甚麼,畢竟現在只有一個母法通過,鑒於公共衛生領域的廣泛,勢必還會有很多系則要去改善,但有改變就是一件好事,況且在找工作上,有執照也是蠻重要的事。

      自己也還不確定會不會去考,因為我會評估這件事情對於未來有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像是工作上的專業需求、薪資職等的升遷等…,若有幫助,必然會去考,而不考也不代表這個證照沒有用,我只是很幸運不需要證照來加強工作的穩定性或發展性,畢竟當公務員也快四年了。所以考不考公衛師,還是要看這張證照對每個人的幫助性有多高。

 

給學弟妹的話  

      要好好利用臺大的資源,盡可能在還是學生的時候多接觸一點事情,因為學生最多的就是時間,即便花時間投入某件事情失敗了,成本還是很低,所以要勇於嘗試,還有少玩點手遊、多運動。目前我自己還在學一些東西,但仔細想想,這些事情在我大學的時候就可以學了,現在時間變少了,才要再額外畫時間來學習。比如投資理財的觀念,在大學就可以自己先學,學會了也不會忘,出社會後就不必再花多餘的心力在這上面。 

  

 圖:B96 張欽榮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