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公共衛生核心課程總共有11門,共27學分。課程內容簡介如下:
1. 公共衛生學(2學分):屬概論性課程,介紹公衛學科的緣起、發展歷程與重要議題,並簡介公衛研究與實務的當代發展與挑戰。
2. 生物統計學一(3學分):本課程為初階課程,內容包括資料描述方式、資料處理方式、機率的概念與定義、機率分配、機率在統計的應用、統計推論方法(包含估計假說檢定與信賴區間)。本課程將輔以實際資料來進行統計分析。透過此課程,學生將能瞭解統計理論與方法,並具備分析資料及解讀分析結果的能力。
3. 生物統計學二(3學分):本課程首先介紹基礎線性迴歸,接著進入複迴歸分析,將介紹如何建立迴歸分析模式以回答問題。本課程並介紹迴歸診斷方法、非常態資料(如離散資料)的迴歸分析方法,與存活分析的方法與應用。本課程將輔以各類實際資料,利用R和Excel統計軟體來進行統計分析。透過此課程,學生將能瞭解重要的進階統計概念,能熟悉主要公式背後的意涵與運算的邏輯,並能選擇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分析及描述分析結果。
4. 流行病學(3學分):本課程為入門性課程,內容涵蓋四大部分:(1)基本流行病學測量,介紹流行病學的簡史、測量原理、常用流行病學測量、與生命及死亡統計;(2)流行病學研究設計,介紹四類常見的研究,包括實驗性研究、描述流行病學、世代追蹤研究、病例對照研究;(3)流行病學的分析策略,介紹類別資料的統計推論與存活分析、干擾作用、交互作用、分層分析、及模型建構與迴歸分析等;(4)特定主題,包括基因流行病學、臨床流行病學、傳染病流行病學等。
5. 流行病學實例討論(2學分):本課程以流行病學知識為基礎,針對實例進行分組討論,內容包括文獻研讀、電腦資料分析、基礎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結果的判讀和闡述,與口頭與書面報告的呈現。本課程著重討論, 學生將可瞭解流行病學的實際應用,強化思考邏輯,並藉由相互學習與共同腦力激盪,促進團隊合作。
6. 環境衛生學(2學分):介紹環境中有害因子並了解其健康影響,同時認識預防環境危害之方法。課程內容包括:環境衛生的範疇、室內及室外空氣品質、飲水、廢水、固體廢棄物、毒性化學物質、輻射、食品衛生、病媒管制、工業衛生、能源、標準與偵測、全球環境問題。
7. 職業衛生(2學分):在早期,職業衛生又稱為工業衛生,主要關注體力性、危險性或具特定職業暴露的作業環境。晚近因產業型態與生產技術的演進,高科技產業應運而生,特殊高毒性物質的使用、密閉廠房空間,以及非傳統工時的生產作息,也對勞動者產生健康危害。隨著服務業日益興盛,社會心理危害也成為新興職業衛生議題。本課程針對各種職業衛生問題作簡要介紹,並說明職業衛生管理、預防與控制等各方面的概念。
8. 健康與社會行為導論(2學分):本課程運用行為與社會科學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健康與社會行為的關係,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健康與社會行為的基本介紹,包括:定義、概念與應用;第二部分則透過多層級社會生態模式的架構,帶領學生了解在個人、人際、社區、組織與社會中影響健康及社會行為發展的成因;最後一部分則觸及健康促進介入計畫之規劃與評估。依循這樣的架構與脈絡,並在課堂上結合小組討論、影片、案例介紹等多元教學方式,讓同學瞭解健康與社會行為發展之成因與影響,並能運用相關行為與社會科學知識在公共衛生實務中。
9. 公共衛生行政與管理(2學分):本課程概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份介紹公共衛生行政學基本概念,包括公共衛生政策的定位與類型、政策分析、行政學原理、行政計畫評估、立法監督機制等;第二部份則針對健康照顧服務機構,介紹管理學基本原理與應用。藉由以上課程脈絡,促使學生認識公共衛生是透過社會集體力量,以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及促進人口健康,而政府政策的介入與民間組織的在地實踐,是展現社會集體性力量的重要機制。
10. 公共衛生法(2學分):本課程之授課內容以公共衛生相關法律與政策為主軸,除以宏觀角度與跨學科角度全面檢視台灣公共衛生法律之內涵與發展,亦希望能以國內法規範為基礎,延伸至國際公共衛生法規範之介紹與比較,期能提供正確之公共衛生基本法律概念,並以此作為同學未來從事研究或實務工作之藍本與基礎。為使學生能充分認識公共衛生法,課程安排分為兩大單元:(1)基本理論架構介紹,包括法律基本概念、公共衛生與法律之交錯與基本意涵;(2)案例討論,藉此使同學實際了解基本法律原則在相關議題上之操作。
11. 公共衛生實習(4學分):為兼顧理論與實務並加強學生對於公共衛生職涯的瞭解,本系規劃公共衛生實習課程,讓學生及早接觸校外公共衛生相關產業及環境,透過實際參與瞭解公共衛生相關體系的運作現況,培養實務工作經驗,拓展更為寬闊的視野,從實習中印證所學得的公共衛生專業,亦透過職場參與,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與專業倫理,促進對公共衛生職涯的瞭解。